|
詳情
讓智能經濟引擎動力更強勁發表時間:2022-10-09 14:13 要處理好實體經濟和智能經濟的關系。既要加快智能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推智能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也要逐步建立數據治理和智能經濟監管體系,增強智能技術人才的培養儲備,努力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 在日前舉行的2022智能經濟高峰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智能經濟邁進的關鍵時期。要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共同推動智能技術和實體經濟在更廣泛、更深層次、更高水平實現融合發展,賦能現代制造業,助力數字經濟快速發展。隨著智能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持續深度融合,人機協同、數據驅動、共創分享、跨界融合已成為嶄新的智能經濟形態,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所謂智能經濟,是指在數字經濟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由人工智能等智能技術驅動形成和發展的新型經濟形態。其以5G、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量子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智能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智能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智能化,推動生產生活方式乃至整個社會治理的智能化變革。據統計,近年來我國智能經濟實現快速增長,2021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6倍多。從廣義看,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從2017年的27.2萬億元增至2021年的45.5萬億元,規模穩居世界第二位。 在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智能經濟發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技術創新層面,關鍵技術的創新周期長、創新資源分散、投入資金大、試錯成本高,高端技術受制于人;在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層面,對實體經濟的很多領域來說,整個數字化改造還沒有完成,數字化本身也并未帶來效率上的明顯提升,智能化滲透還需要一些時間。對此,須從多個角度施策,處理好實體經濟和智能經濟的關系,把握實體經濟是根基、智能經濟是引擎的關系,通過數字化、智能化來提高產業的效率效能,創造新價值,提升競爭力。 首先,立足前瞻性視角,加快智能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應構建自主可控與安全高效的智能化信息基礎體系,推動“數據+算力+算法”的共同構建。比如,要加速提升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加快5G、物聯網、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的建設,提高全國算力一體化水平,充分釋放數據要素潛能,夯實智能經濟發展的底座。還要持續強化智能算法的開發與應用,讓高級智能算法融入開源開放的深度學習和工業互聯網等軟件開發中,增強智能經濟軟實力。 其次,基于應用場景創新的角度,力推智能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要積極探索智能技術在生產運營以及人們工作、學習與生活中的深度運用,努力推進智能科技和智能產業的發展,打造能夠引領智能經濟發展的世界級科技龍頭企業。要深耕基于工業物聯網的“智能+”模式,促進智能技術與制造業、農業、交通、教育、醫療等重點產業更深層次的融合,加快其智能化轉型。要基于億萬網民產生的海量數據,持續挖掘智能科技創新應用與消費場景,創造更趨智能的生產方式與經營模式,全方位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和升級。 再次,本著安全性考慮,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并行之有效的數據治理和智能經濟監管體系。要積極推動算法公平公正安全透明,生產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避免智能技術在數據安全和隱私泄露等方面可能引發的負面效應。應持續優化數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創新人工智能實時監管模式和監管體系,提升社會智能治理效能,夯實智能經濟發展的安全底線。 最后,圍繞國際化視野,增強智能技術人才的培養儲備,努力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要增強高校與科研院所對關鍵技術的支持力度,基于國家重點實驗室全面優化和升級對相關人才的培養。應充分發揮我國超大市場規模、豐富應用場景和人工智能知識產權的優勢,進一步拓寬國際合作與交流渠道,努力推動在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關鍵技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融入全球智能技術創新網絡,貢獻中國智慧。 (內容來源:經濟日報,作者:王永貴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