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情
數字經濟賦能城市管理 多地智慧城市建設初顯成效發表時間:2022-10-09 15:21 智慧城市是數字經濟的核心載體,其核心目標在于實現興業、善政、利民。近年來,隨著大數據、AI、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日趨成熟,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多個智慧城市群逐漸形成。 政府牽頭 做好智慧城市“頂層設計” 政策扶持對于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意義重大,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以數字化助推城鄉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數字鄉村。 2021年9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務服務中心正式投入運行。該中心推進政務服務與5G、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合創新,配備了50多臺智能政務終端設備,通過“云窗口”系統建設,以位于六里橋的北京市政務服務中心為審批總后臺,打造“數據共享、信息復用、遠程交互”三位一體新模式,實現群眾和企業從辦事預約申報、咨詢導服、受理審批、結果反饋等服務全流程“智能無感”新體驗。 北京城市副中心政務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數字技術正廣泛應用于現有的政務服務場景中,辦事人通過智能終端或綜合窗口可完成1993個市級事項全流程異地辦理,形成“東西呼應、雙子聯動”的服務新格局,具有首都特色、智能高效、暖心貼心的政務服務新模式正在賦能北京城市副中心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推動經濟發展再添“翼”。 企業參與 智慧城市項目“遍地開花” 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重要的生產要素,如何進行安全、高效的數據交易是激活數字經濟發展潛力的重要課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研究所所長金鍵指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心在于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作用和價值,將處在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不同系統間的海量異構數據融合共享。 作為數據和數字經濟大省,廣東省正在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數據交易模式。目前,廣東正在重點打造新型數據交易所,為市場提供安全可控的流通交易平臺。 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廣東各類中小企業、創新型初創企業、服務創新企業積極將自身的數據、服務、資產及算力資源等產品投入市場交易。數據交易所采用“一所、多基地、多平臺”架構運營,引入央企控股及省區市龍頭國企優勢資源共同建設,將圍繞數據交易服務、數據資產管理及增值、數據應用服務、金融衍生工具、數據企業孵化等業務打造多平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釋放數據紅利。 隨著政府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的政策不斷出臺,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各地高科技企業紛紛響應政府號召,投身智慧城市建設新賽道。與此同時,傳統企業也在積極探索智慧轉型之路,為市場注入新活力。 探索未來 智慧城市發展前景廣闊 根據IDC發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2021年中國智慧城市的IT總體投資達259億美元,年增長率為15%。近年來,各地逐步加大智慧城市建設的投入力度,智慧城市發展前景廣闊。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指出,目前我國的城市治理仍存在不少薄弱環節。下一步要探索城市治理和數字經濟如何有效結合起來,提升城市管理整體水平;另一個關鍵點是如何通過數字經濟賦能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讓技術進步帶來真正的生產力提升。 中國社科院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賀可嘉認為,下一步,智慧城市建設應與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融合。從政府角度來看,政府可能將逐漸主導在物理空間推動城市的智慧化工作、在元宇宙空間推動孿生智慧城市的建設工作,完成線上線下(300959)雙城市的發展理念。線下智慧空間建設將打破環保、能源與機械智能化等傳統科學壁壘,全方位改善城市生活環境;線上孿生城市的智慧空間將打破時間、空間等物理世界的束縛,讓居民分享到更具層次的生存互動體驗。 在金鍵看來,智慧城市建設應以促進數據要素流動為核心,從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服務能力提升、典型應用打造三方面形成政府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多元投資和協同聯動模式。要充分發揮科技巨頭技術創新能力,聯合打造綜合服務平臺,幫助傳統企業和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根據中國智慧城市工作委員會的數據,2022年我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隨著智慧城市建設水平不斷提高,未來我國將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實現“智能化”,讓更多居民感知到數字技術帶來的變革,享受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 (內容來源:新華網) |